8月5日-7日,艺术与设计系“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星星萤火,照亮梦想”发展成就观察团走进“运河之都”济宁,一起追忆“运河往事”,感受新时代的运河风采。
“我家就在岸上住”
济宁因水而兴,其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济水安宁”而得。京杭大运河贯通济宁是在元朝,元明清时期,济宁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为了解家乡璀璨的“运河往事”,8月5日,艺术与设计系“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辅导员高源老师、汤雪梅老师的陪同下来到济宁文化中心的市博物馆参观学习。
博物馆内,同学们一同见证了济宁段运河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昼夜不息的繁荣景象,参观了明清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河道总督衙门的仿建场景,了解了大运河曾经的“心脏”——南旺分水枢纽的前世今生。昔日运河漕运盛行的时代,京杭大运河带给了济宁空前的繁荣和辉煌,这座运河上的古城有太多值得一听的历史往事。纵观今朝,同学们纷纷表示对自己从小生活的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为自己在这神奇的大运河畔长大而感到骄傲。
“太白楼里寻诗仙”
自河道总督衙门遗址沿着古槐路南行,不远就到了与老运河并行的太白楼中路,河畔北岸便矗立着济宁市区运河之滨保留最为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太白楼,1200多年前,诗仙李白在这里举杯邀月,留下多少壮丽诗篇。8月6日,实践团队到太白楼探索济宁城的太白情缘。
太白楼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本是贺兰氏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携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迁居任城,居住楼前,每天到楼上饮酒消遣,挥笔赋诗,酒楼借此名扬,人生的辉煌也在此铸就。时光更迭,现如今太白楼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济宁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济宁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凭借自身悠久的历史成为济宁市的一座地标性建筑,也是一代代济宁人心目中的文化地标。
走进太白楼,唐韵遗风迎面而来,李白博物馆内追忆着李白曾经的足迹,品味文人墨客到访的佳话故事,加深了同学们对家乡历史的认识。楼内的相关馆藏、碑帖讲述着过去曾经的文化兴盛与风雨沧桑。时光荏苒,太白楼见证过运河之都的繁荣昌盛,也经历过内河运输没落后城市的落寞。现如今,临楼远眺,济宁城内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需要更多的青年朋友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打造属于我们的家乡名片。
“赏民俗,忆传统”——重温家乡记忆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产物,是百姓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月7日,同学们来到位于古槐路的老博物馆,参观“济宁民间收藏精品展”,感受济宁传统衣、食、住、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有风情。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济宁的民俗文化有其特有的光彩和运河风情,在继承与发展中,有的更新换代为体现新时代新风尚的新民俗,有的被遗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在新时代的今天,还需要青年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历史,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特殊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对家乡的记忆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为投身家乡建设做出贡献。
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仍在继续,虽然现如今城市的发展已不再依靠河运进行,但运河文化在济宁昔日的辉煌成就我们却不曾忘记。新时代青年只要心中有理想、身上有本领、肩上有担当,一定会书写出更有魅力的运河故事。
撰稿:汤雪梅